close

這一次扮演「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吳秀波可以說是把他的熒屏智慧發揮到極致了
  《軍師聯盟》中司馬懿有一句名言:人這一輩子,不光活個生死,總得活個對錯。 對,總得活個對錯
????

新文化周刊A06版~A07版

封面文章》牛角

?? 網路小說里,有個著名的流派叫做「穿越流」,這個我們都不陌生。穿越流還能細分成兩種,「生穿」和「魂穿」。「生穿」是整個人都穿越到古代去了,比如古天樂的《尋秦記》和劉詩詩的《步步驚心》。「魂穿」呢,就是身體沒過去,靈魂穿越過去了,然後附在一個古人的身體里,有點鬼上身的意思。專業術語管這叫「奪舍」。

  這種橋段呢,又往往在歷史小說里發揮的最好。你想想,讓一個現代人的靈魂穿越到古代人身上,然後一步步改寫歷史,走向巔峰,多爽啊。拋開意淫的部分不談,這種小說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讓讀者換個視角看歷史,在新的視角里,傳統意義上的好人變成了壞人,傳統意義上的反派變成了正派。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以下簡稱軍師聯盟),就帶給人這種顛覆性的快樂。當然,這部劇沒玩得像網路小說那樣輕佻,裏面沒有什麼穿越,也沒改變歷史走向,基本上還有歷史正劇的格調。只不過為了讓故事更好看,編導調整了時間線,讓這位早生幾年,那位晚死幾年,讓歷史人物們在最好的時候相遇,相愛相殺。再就是,在《三國志》或是《三國演義》里略去的部分,被電視劇給大胆地想像和充分地發揮了。用導演的話說,這叫做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當然了,對《三國演義》原教旨主義者來說,這是大大的冒犯。

  我自然不是《三國演義》的原教旨主義者,說實話我連小說和電視劇都沒看完過,所以我對這部劇的改編容忍度很高。曹操早就應該摘掉梟雄的帽子了,那個年代,誰不是梟雄?我們更應該把曹操看做是一個浪漫的革命家。還有司馬懿,一個忍辱負重的戰略大師,憑藉著驚人的身體素質熬死了幾乎所有的對手。是不是特別像日本的德川家康?你看看人家日本文藝工作者炮製出德川家康多少故事?我們這麼浪費是犯罪啊。

  演員吳秀波掘到了這桶金,看《南方周末》介紹,2013年,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快拍完了,吳秀波問導演張永新:「你了解司馬懿嗎?」張永新的第一反應是:「你是說那個『鷹視狼顧』的司馬懿?」這部戲曾經想叫《千年一眼》,不知為什麼,我腦子裡想起了《求佛》的旋律。

?? 這部戲的前半部分,最大的驚喜不是司馬懿,也不是曹操,而是那個恃才傲物,跟曹操耍小聰明誤了性命的楊修。這個驚喜有點大,大到了當年看徐克的《東方不敗》那種程度,一個在原著小說里著墨不多的小角色,被編導重新包裝一番,變成了閃閃發光的大咖。楊修,就是軍師聯盟里的東方不敗。

  放大楊修,順便也回答了一個問題,曹操為什麼要殺楊修。因為曹操嫉賢妒能?你信嗎?一個胸襟大到連關羽都放了的人,一個連鷹視狼顧的司馬懿都忍住沒殺的人,會殺小聰明的楊修?軍師聯盟里給出了更立得住的原因,楊修站錯隊了。曹操晚年,曹丕和曹植上演了一出雙龍奪嫡的宮廷戲,司馬懿挺曹丕,楊修挺曹植,而曹操則像養蠱一樣袖手旁觀。用曹操的話說,在這個大爭之世,一將功成萬骨枯,孤王的兒子也得爭。而才高八鬥的曹子建,是中國古代文學里一座孤絕的高峰,但天下他得靠楊修和丁儀們為他爭。

  不過到了曹操把曹丕定為儲君之後,他就要為曹丕未來接管政權掃清道路了,楊修自然是最大的障礙之一。不過看的時候也納悶,怎麼不連丁儀兄弟一併殺了?還要曹丕再費一遍事。後來看了書評人張明揚的一篇文章《大人物楊修之死》,解惑了。

  在曹操看來,丁儀不過是小角色,好處理,而楊修則不同。楊修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背後站著兩個龐然大物,弘農楊氏和汝南袁氏。汝南袁氏就不用說了,曹操的死敵袁紹和袁術的家族,而楊修正是袁術的親外甥。至於弘農楊氏,更是乖乖不得了,這是一個貫穿了中國千年歷史的古老世家,從漢初一直延續到宋代。

  在張明揚老師的另一篇文章《一個華麗家族的魔幻千年》里,介紹了弘農楊氏的歷史。弘農楊氏起家並不太光采,公元前202年,項羽自刎於烏江邊。自殺現場正好被五個基層軍官趕上了,他們把霸王的遺體獻給了劉邦,獻遺體有功的人里有一個叫做楊喜,他也因為這份功勞而被封了侯爵,這是弘農楊氏家族的發跡之處。

  小人物楊喜被記在了《史記》里,這可能是因為楊喜的曾孫子楊敞是司馬遷的女婿,當然這位女婿也不是等閑之輩,他做到了丞相的位子。這之後,楊家就一發而不可收拾,可以說名人輩出。比如說從楊敞的玄孫楊震開始,楊震的兒子楊秉、孫子楊賜以及曾孫楊彪,做到了「四世三公」。這個含金量,可比李尋歡家的「父子三探花」高多了。而楊彪,正是楊修的父親。

  楊家這樣的龐然大物,自然不會因為楊修站錯隊而衰落,甚至曹操殺了楊修之後,還要去和楊彪解釋一番,生怕寒了豪的心。而楊家在曹家失去的,統統在司馬家找了回來。晉武帝司馬炎的兩任皇后,都來自弘農楊氏,其中一位還生了那個「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

  不過和後來楊家出的兩位相比,上述這些就都是小咖了。大咖么,一位是隋文帝楊堅,一位是楊貴妃玉環。楊堅是自稱是楊震之後,很大的可能是在往臉上貼金,而楊玉環的出身則更為靠譜。到了北宋,還有楊姓一家自稱源自弘農楊氏,百姓們親切地稱他們為「楊家將」。

  了解了楊修可怕的背景,我們也就知道了曹操非殺楊修不可的原因。楊修的背後,有兩股政治勢力,一股是他的舅舅袁術,袁家和曹家那可是死敵。另一股就是他的本家弘農楊氏,作為伴隨漢朝一路發達的古老家族,楊氏始終是漢室正統的捍衛者。電視劇一開始,漢獻帝和一班大臣發動「衣帶詔」欲致曹操於死地,領頭的就有楊修的父親楊彪。曹魏想要代漢,就必須搬掉這塊絆腳石,而楊修正是這個勢力的領軍人物,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看,楊修都非死不可。楊修臨死前說:「我固自以死之晚也」,他自己覺得早就該死了。

?? 胡亂打個比方,曹操就像是清末的革命黨,楊修則是保皇黨,雙方水火不容。那司馬懿呢?他是袁世凱。據說袁世凱也有鷹視狼顧之相。電視劇一開場,有兩段台詞,特別精彩地描述了這種勢不兩立。一段台詞是曹操向大臣們闡述他的求賢令,打算不拘一格降人才:「什麼是德呀?臨陣能致勝,不使將士枉死是德;治國能安民,不使百姓受凍餒之苦是德;至於那些坐而論道大言欺人,只會擺架子裝清高,無實惠於家國百姓的偽君子?朝廷,沒有那麼多俸祿養著閑人。我要的,就是能治國用兵,平定亂世的有用之才。」

  這段話儘管是虛構的,但曹操的理念卻是真實的,通過唯才是舉的方式,推翻漢朝400年來唯德是舉的舉孝廉選拔制度。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這一制度已經殭化到了荒誕的地步,甚至孕育了像是郭巨這樣的表演藝術家。而且這一制度已經完全被弘農楊氏或汝南袁氏這樣的地方大族所把持,他們一代代向朝廷輸出人才,最終把察舉制度緊緊攥在手裡,變成鐵板一塊。曹操要想與之抗衡,就得突破選才制度,讓平民翻身,讓士族崛起。這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曹操也因此屢遭刺殺。

  漢代的舉孝廉引發的第二個結果就是形成了造星機制。學者押沙龍介紹說:在漢朝,別人誇你「德行高妙」、「學通行修」,你就能直接當官。大家都誇獎的人,就成了大名士,然後這些大名士誇獎你,你也能跟著成為小名士。而名聲本身又是做官的渠道。這樣就形成一條牢不可破的利益鏈。豪族和名士互相依存,就讓統治者感到擔憂了。

  軍師聯盟一開場,就介紹了許都的一個風雅活動「月旦評」,評什麼?評名士。第一集里的月旦評,主持人兼導師就是大才子楊修,得他幾句美言,聲望值就蹭蹭往上漲。而在劇中,司馬懿和楊修有過一場交鋒,表面上是文章之爭,其實是理念之爭,大家感受一下。

司馬:在下司馬懿,並不想和楊公子爭執……我弟弟讀的書並沒有讀錯。

?? 楊:那我且問你,究竟是讀了何等奇書,才斷定司馬遷和鄭玄錯了?

?? 司馬:在下才疏學淺,司馬遷和鄭玄都是聖賢,但難道這聖賢就不會犯錯嗎?鹹有一德文章是說,天道無常,為君者應當經常修德,以保住君位,若停止修德,就會失去君位,這正是孔子春秋之微言大義,也正是其編纂尚書之主旨,這是其一。

?? 楊:符合春秋大義並非就是《尚書》原作,趨炎附會也並非治學之法。司馬公子,你光求學識之心固然不錯,但治學乃是厚積薄發之事,縱然你不能博聞強記,有所開創,也莫要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 司馬:多謝楊公子教導,在下以為,當此亂世,文章書簡已遺失大半,我輩治學,就是要從殘章斷簡中重塑文明,上合聖賢之精神,下利國民之策略,絕不是斷章摘句,相互爭鬥,這篇文章,上可規勸君王,下可教導庶民,就應當流傳於後世,研究註疏,怎麼能說是做無用之功呢?學識對錯不僅僅在乎於文字,更關乎於態度。

  在這段對話中,司馬懿表達了不拘泥於聖賢的態度,而之後的劇情中,他也成為了推翻殭化選拔制度的先鋒,劇集花費了大量筆墨,描述他推行九品官人法的毅力和決心。或者也可以說,他成為了曹操思想的繼承人。當然,歷史上的司馬懿更像袁世凱,藉著革命起家,然後復辟了。

?? 對楊修的放大以及這種制度理念之爭,讓這部電視劇擁有了歷史正劇的格局,和外面那些穿越、戲說的妖艷貨劃清了界限。這樣寫還有個好處,就是能夠給曹操和司馬懿的主角身份提供支撐。我們一般人看戲,都願意把自己代入其中,想像著自己就是主人公。而司馬懿和曹操,那可是著名的白臉資深奸臣,不好代入啊。所以編導們通過這種理念之爭來扭轉他們的形象。

  在軍師聯盟里,曹操、司馬懿不再是謀朝篡位的大奸臣,而是推動歷史車輪的改革家。他們一方面要革除掉已經成為豪族資源壟斷工具的舊體制,一方面還要結束這瘡痍滿目的亂世。為了達成這個理想,這二位簡直可以說是堅忍一心、前赴後繼了。犧牲了家庭、累壞了身體,還不得不為了崇高的理想讓手上沾滿敵人的鮮血。這樣一看,我們觀眾代入起來是不是就心安理得了很多呢?

  但也必須承認,編導給司馬懿洗得有點兒太白了。不僅讓司馬懿在政治上是個偉人,還要讓他在道德上是個完人。劇集花費了大量的筆墨去描繪司馬懿、張春華和柏靈筠的三角戀,全力打造司馬懿絕世好男人的形象,謳歌他和張春華情比金堅的婚姻。這就太過了,曾國藩也做不到啊。

  加了這麼多感情戲,也可能和電視劇出自女編劇之手有關。而且我們能夠在劉濤扮演的張春華身上,看到明顯的女權主義色彩,這當然沒什麼不好,但就是和那個年代格格不入。另外,這樣描寫除了繼續鞏固司馬懿最佳男主角的形象之外,我想也是為了吸引更多的女性觀眾。如果劇中人一張嘴就是各種大道理,而且台詞佶屈聱牙,那真就把觀眾嚇跑了。但這麼搞就讓這部劇的風格有點分裂,張春華簡直成了輿論分水嶺,這一點,彈幕反映得很清楚,一部分觀眾看到劉濤出來就喊「春華哥威武」,而另一部分觀眾則表示看見劉濤就快進。

  尤其對於那些三國原教旨主義者們來說,本來亂改時間線就讓人吐槽,再加進來狗血三角戀,他們基本就崩潰了。而這些偶像劇的內容,也讓軍師聯盟無法和《大明1566》或《走向共和》比肩。

?? 能夠理解這樣的妥協,電視劇畢竟是藝術和商業共同生下的孩子,擁有雙方的基因,而且在這樣一個爭奪注意力的年代,商業的基因反而更加強大。因為每一集價格是固定的,為了賣更多的錢,自然把劇集抻得越長越好;而為了吸引年輕觀眾,偶像、武俠和愛情自然也必不可少。只不過當我們見識了那樣的楊修和那樣的曹操之後,突然畫風變成了宮鬥劇,實在是讓人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啊。於和偉扮演的曹操倒下之後,不少網友在彈幕里表示要棄劇,這讓人想起去年的《少帥》,李雪健扮演的張作霖一死,很多人就棄劇了。虎頭蛇尾,白瞎了。好在這部劇還有下半部,人們都在等卧龍諸葛亮登場,和冢虎司馬懿來一場宿命的對決。

  藝術作品在商業邏輯下妥協,這被看做是職業操作,然而這卻讓人更加嚮往那個業餘的年代。也許於和偉的曹操可以和鮑國安相提並論,但如今的軍師聯盟卻無法成為當年的《三國演義》,就連這奇怪的名字,都暗示著某種商業開發的考量。這時候再回味一下《千年一眼》那個名字,雖然有些肉麻,但卻透著創作者的初心———對「建安風骨」的無限神往。

  導演賈樟柯說過,如果妥協意味著職業,那他寧可做一個業餘但自由的導演:「藝術家們一味地迎合,使自己喪失了尊嚴。再也沒有人談論『藝術的現狀和我們的對策』,藝術受到了藝術家的調侃,許多人似乎找到了出路--那就是與藝術迅速劃清界限。他們將創作變成了操作,在躲避實用主義者擠兌的同時,使藝術成為了一種實用。將一切都納入職業規範,甚至不惜壓抑激情與力量,藝術中剩下的除了機巧還有什麼?」

編輯:王逸人 美編:王劍



文章來自: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70806/23350420.html情趣用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anneip07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